田玉成使用过的手机 本报记者 李宗华摄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写信、等信、回信,对田玉成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情。他在西安,父母在蓝田,一封信,从此地到彼地,需要整整一星期。
1956年,田玉成看到一个机器,“挂在柱子上,通体黑色,旁边有个听筒,有人拿着听筒讲话。”他不解的是,声音是何以通过这个机器传播出去的?
1956年
“电话太稀罕,好多人围着看”
除了是一名退休的老人,81岁的田玉成还有另外一个身份——华商论坛的资深网友,粉丝上千名。
虽已是耄耋之年,但他每天都会上网、发帖,内容大多是自己的晚年生活、拍的摄影作品,以及一些时事评论。他还写博客、发微信,孙女在澳大利亚上学,他隔三差五都会与孩子视频通话。
“这一切,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,放在过去,想都不敢想。”昨天上午,在西安乐居场附近的家中,谈起往事,老爷子特别感慨,“过去是‘家书抵万金’,而现在,只需要一部手机,便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。”
田玉成记得,他第一次见到电话时是在1956年。彼时,他在西安鼓楼附近一家食堂工作,“电话太稀罕了,好多人围着看,不知道怎么用。”
一天,堂兄给他打电话,有人喊他去接,他一脸茫然,不知怎么用。食堂有位师傅帮助他,“师傅帮我拿好听筒,放在耳朵上让我说话,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,是师傅教我,一句一句和对方对话。”人生中第一次打电话,终于在战战兢兢的情况下完成了。
1961年8月,田玉成参军入伍。彼时,军营中用的是“摇把子”电话,数量十分有限,与家人间的通信,全部依靠写信。
一直到1971年,已经转业回到临潼一家航天研究所的田玉成,才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话。“整个单位,有一条专线,只有200部电话,谁家安了电话,就像办喜事一样,亲戚朋友都会来看热闹。”田玉成说,当年的电话都是拨号的,先拨总机号,再拨分机号,一通电话,多次中转才能接通。
2010年
“智能手机就像一台电脑”
1983年,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,寻呼机进入中国。1990年后,寻呼台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遍地开花,西安一夜之间建起了多家寻呼台,寻呼市场异常繁荣。
1997年,田玉成的单位搬迁到了西安,每家都可以装一部座机电话。这时的电话,已经成为按键电话,通话时不需要通过总机转接,但高昂的初装费和通信费,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。“当时装一部电话要花费2000多元,普通家庭很少有人能安得起。”
后来,田玉成又用了“小灵通”,“单向收费,是当时最经济实惠的通信方式。”
2000年,田玉成的儿子将一部淘汰了的二手诺基亚手机送给他。手机的出现,让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公用电话和IC卡电话亭,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
2010年,田玉成用上了智能手机。几年后,他用上了4G手机。“这简直是电子通信的一场革命。”田玉成说,现代智能手机就像一台电脑,摄影、购物、支付、视频、微信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、查询各种资料,无所不能。
从车马邮路到即时通信,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,田玉成说,70年来的家庭记忆,见证了移动通信从1G到4G的转变,如今正向5G时代迈进,这是时代发展的成果,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印记。 本报记者 宋雨
全国手机号码出租【全国最大的手机靓号网站】全国移动靓号出租全国手机靓号出租 联通5G打造复工计划 人们喜欢的手机号码为什 亡妻手机号码能继承吗 住房公积金手机号码怎么 五年不换手机号码的人值 车牌号为什么能被互换吗 号码不用别急注销 支付宝 在哪里购买的手机号码最